翻开以正音为重要旨趣的《国语辞典》,“凿”字有两个音:一是zuò,如“确凿、方枘圆凿、穿凿附会、言之凿凿、立论巧而近乎凿”的凿;一是záo,如:“凿子、凿井、凿一个窟窿”的凿,又北京人称人死硬认真为“死凿儿”。前者是读书音,主要用于书面上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中;后者是口语音,主要用于口语中。所以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》在审定“确凿”这个文绉绉的词儿时,定为quèzuò;《修订稿》改zuò音为záo,并注“统读”。对此,主持审音工作的徐世荣先生颇有意见,认为“此字záo音之审定,似嫌粗疏”,主张保留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别。但观之于如今北京人语音,已多读为quèzáo。这到底是怎么啦?我想,也许与以下因素有关:随着如今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,许多书面词语已进入人们的口语中,而言语交际中“一字一音”的趋势,záo这个强势语音的影响(záo音口语中常用),于是就导致了这种“习非成是”的现象。
语言中“习非成是”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。“叶公好龙”的“叶”,原应读shè,与树叶的“叶”(yè)并不相同,但如今还有几个人读shè呢?“一行”指“(人)一群”的意思时,多指同行或共事的人,如“带领一行人等起身南下”(《“儿女英雄传》),其中的“行”,照理应该读háng而不是xíng,这早在1958年李一青先生就曾详细论证过。1959年赵元任先生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作“语言问题”的演讲时也曾提到李先生的观点,他说:“这个是言之成理,不过到现在如果多数用这个词儿的人都是说‘一行(yīxíng)’的话,那就也许现在已经太迟了,就难改过来了。”——已经“习非成是”了,若是强改,又会有什么效果呢?